很久沒有使用這個標題了耶,版面被阿沖塞滿。
我還是很不習慣電子書,好像沒辦法平心靜氣地享受讀書,注意力變得短暫。所以雖然買了電子書閱讀器,但是沒有很勤勞的使用。
在Ontario Science center Maker's workshop做的小車車 |
另一方面,電子書平台Readmoo做的摘錄新書倒是挺不錯,介紹了我不少有趣的書。就像這次,讀到劉宇昆的摺紙動物園摘錄,竟然忍不住哭了。我覺得主要是因為跟我自己內心的恐懼相呼應:(還沒三個段落又提到阿沖了)我也深怕要是阿沖在西方文化中長大的話,他會不會無法理解/輕視我所來自的文化脈絡?(反觀林先生,他的確認為英語文化是優越、必須的,而中文文化/世界是低效率、狹隘的。)我跟林先生聊天時,他倒是老神在在認為我多慮了,他倒是覺得這個故事的發生是因為主角家庭社經地位影響所致;所以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。
另外,最近也看了13 reasons why(台灣譯:漢娜的遺言)第一季。這也是讓我很害怕怎麼養小孩的一部劇集。
不禁回想起我自己讀國高中的時段,怎麼好像沒有這麼暗潮洶湧、驚心動魄?究竟是台灣的學校環境太安全還是太保守、是否有更多的空間/自由度,就代表這是必經的風險?捫心自問,我媽認識的我大約高達70%就是我朋友認識的我了(應該吧?),到底要怎麼做到這一點呢?
Toronto Life 雜誌所摘之生活開銷估算 |
不禁回想起我自己讀國高中的時段,怎麼好像沒有這麼暗潮洶湧、驚心動魄?究竟是台灣的學校環境太安全還是太保守、是否有更多的空間/自由度,就代表這是必經的風險?捫心自問,我媽認識的我大約高達70%就是我朋友認識的我了(應該吧?),到底要怎麼做到這一點呢?
同一本雜誌,對於在多倫多生活提供不錯的指南。 |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